来源:北京商报
监管趋严和市场扩张需求加剧的背景下,保险业增资“补血”热潮持续升温。7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共有13家险企公布了增资方案或增资方案获批,体量达500亿量级。
保险公司持续密集增资的背后,可能有哪些考量?永续债为近年来保险业的新面孔,险企如何在二者中作出选择?
大笔资金“批量”入局
保险公司资本金是支撑其稳健经营的核心基石,本质上代表了股东投入的“真金白银”以及长期积累的风险抵御储备。它不仅是公司开展业务的准入证,更是应对未知风险的安全垫。
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增资或公布增资计划的险企数量达13家,涉及金额484.75亿元,涵盖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等企业类型。
不同于去年同期多为“小步快跑”式的增资,从今年的增资计划和获批增资的额度来看,险企的增资动作更为密集和大手笔,增资方案涉及的金额已超400亿元。
其中平安人寿占据了增资金额的半壁江山。今年4月,平安人寿公告称,为加快业务发展,多措并举提升偿付能力水平,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公司股东拟向公司增资约199.99亿元。本次增资扩股完成后,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从338亿元升至360亿元。
整体而言,今年二季度,除了平安人寿外,三峡人寿、安盛环球再保险、鼎和财险、中华联合人寿等保险公司的增资方案更是接连释放。
时间来到6月,众安保险宣布增资约39亿港元(约合5亿美元)。公告显示,本次增资主要用于补充资金需求、支撑金融科技创新投资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需要关注的是,在引入友邦保险作为股东之后,中邮保险也迎来首次增资。6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称,同意中邮保险增加注册资本39.8亿元。增资后,中邮保险注册资本由286.63亿元变更为326.43亿元。
除股权增资外,资本补充债券成为重要融资渠道,今年上半年亦延续了过去两年密集发债的趋势,新华保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招商信诺人寿、阳光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纷纷入局。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保险业主要通过增资或者发行永续债、资本补充债来完成“补血”,主要是提升偿债能力,同时起到积蓄资本、提升竞争力的作用。
增资与发债作为两种主要补血方式,各有特点及适用场景。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增资主要来源于股东的直接投资,包括原股东增资和引入新股东;发债则是向债券投资者筹集资金。
“整体而言,增资适用于需要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股东有较强增资意愿和能力的险企,特别是中小险企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还能带来资源和发展机遇。发债则更适用于需要快速筹集资金、对资金使用期限有明确规划的险企,特别是中大型险企,可通过发债在短期内补充资本,优化监管指标,同时利用低利率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柏文喜表示。
背后考量几何
现阶段,保险公司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大规模资本补充,这背后折射出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对于“补血”背后的考量,柏文喜表示,可能有提升偿付能力的原因,增资发债可直接增加险企的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能为支持业务发展,为业务扩张、新产品研发等提供资金支持,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还可能是优化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本补充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可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去年底,在原定“偿二代”二期过渡期结束的时点,新的过渡期政策出炉,险企偿付能力监管迎来“松绑”。12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彼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过渡期政策对保险公司逐步适应新规则、推动规则Ⅱ的平稳切换发挥了积极作用。考虑到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切换至规则Ⅱ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化,为维护保险业稳健运行,经审慎研究决定,延长实施过渡期至2025年底。
今年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将调整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在业内人士看来,迫近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以及股票投资风险因子的进一步下调,是当前保险机构资本补充需求增强的关键动因。
除了将险企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进行优化,对股债“补血”释放积极信号,监管还发文鼓励险企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根据《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的内容,其中包括研究优化股东资质和持股比例要求,增强外源性资本补充吸引力。支持财险机构增资扩股和发行资本补充工具,增强抗风险能力。
展望下半年及未来,保险业资本补充需求仍将维持高位,但不同机构将呈现明显分化。对于保险公司“补血”趋势,柏文喜认为,预计险企未来增资需求仍然较大,也将继续保持发债、增资扩股等各种可能性。除了传统的股权增资和发债,可能会探索更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如境外可转债等。
根据不同险企的规模来看,由于部分中小险企盈利能力较弱,资本金相对不足,柏文喜认为,在市场竞争和监管要求下,可能有较大的增资需求。对于创新业务较多的险企,柏文喜也表示,如聚焦养老、健康等创新业务的险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增资需求也较为迫切。
然而,不同规模的险企增资难易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柏文喜表示,大型险企通常具有较强的股东背景和市场认可度,增资相对容易,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中小险企可能面临股东实力较弱、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增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离不开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或通过创新方式补充资本。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