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2025年行至半程,发起式基金的清盘现象再一次集中涌现。
2025年7月1日,东财品质生活优选发布了基金清算报告。公告显示,该基金自2022年6月7日成立,并采用发起式方式运作。但成立满三年后的今年6月9日,基金的规模因未达2亿元走向清盘。截至最后运作日期,基金的总规模仅为1037.08万元。
无独有偶,在6月30日接连发布清盘公告的两只基金——中银慧泽积极3个月持有和富荣医药健康,也同为发起式基金。据记者统计,6月以来,发布清盘公告或是清算报告的发起式基金至少有16只。
不过2025年以来,在多只发起式基金难以跨越三年规模大考的同时,年内新的发起式基金仍在持续涌现。
有受访人士向记者指出,在A股市场整体缺乏赚钱效应的大环境下,迷你基金清盘趋于常态化,也是中小型公募避免资源浪费的做法。伴随市场环境恢复,发起式基金本身依然是性价比非常高,且能充分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的形式。
6月16只发起式基金离场
2025年以来,发起式基金清盘频现。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日,年内共有127只基金清盘(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其中超过40只为发起式产品。而据统计,仅在6月份,发布清盘公告或清算报告的发起式基金数量就在16只以上。
截至基金各自的最后运作日期,上述16只发起式基金的平均单位净值仅为0.81元,平均规模将超过2000万元。
从管理人来看,16只6月内有清盘动作的发起式基金,归属于不同的基金公司。其中7只清盘基金的管理人规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在5000亿元以上。除富国基金旗下的沪港深优质资产外,清盘的主动权益基金还包括中银慧泽积极3个月持有、国泰金福三个月定开和永赢卓越臻选。另有3只清盘的发起式基金为ETF联接基金,分别来自景顺长城基金、华安基金和银华基金。
另有6家清盘发起式基金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不足千亿元,其中4家管理规模在300亿元以下。管理规模最迷你的则是瑞达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在管规模仅有9313万元。在今年5月,瑞达策略优选因成立三年后规模不足2亿元而终止运作,并于6月12日发布了基金清算报告。当前,公司旗下的在管基金仅余3只。
规模难破“生死线”的背后,业绩不振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从成立到清算的三年时间内,16只基金平均跌幅超28%,其中区间跌幅在20%以上的基金高达7只。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16只基金中业绩波动更高的发起式基金,大多具有比较显著的赛道型特征。
记者注意到,在6月清盘的产品中,绝大多数基金成立于2022年5-6月,并以医药和新能源为主要投资方向。
如过去三年来,宝盈新能源产业跌幅高达54%,万家新能源主题跌34.84%,富荣医药健康跌20.79%、富安先进制造跌24.29%等。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板块巨大的跌幅导致了基金业绩的滑坡。
而对于部分基金而言,基金经理自身的操作也成为资金流失的推手。
以6月30日公告清盘的富荣医药健康混合发起式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6月28日,但即便在医药行业大跌的2023年,该基金跑赢业绩基准4.6%,在全市场4208只基金中排在531位。
进入2025年,受益医药市场整体回暖,截至7月1日,富荣医药健康混合发起式A在开年以来的涨幅达到了14.23%,同类排名约在前16%。从业绩基准的视角来看,基金在2023年和2025年其实也都做出了比较显著的超额。但在2024年,富荣医药健康混合的跌幅高达19.40%,跑输基准10%以上。
业绩表现大起大落的背后,是基金经理投资方向的大开大合。纵观富荣医药健康混合基金经理的持仓操作可以发现,其在投资风格上存在明显的“跳跃性”,不仅持股比较分散,且每个季度的前十大重仓股几乎全部都会“换血”。在最近一期的一季报中,基金经理李黄海表示,基金在报告期内又调整了投资策略,“从聚焦医疗科技细分领域拓展到科技+出海领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基金规模合计仅有0.12亿元。
除主动权益基金外,亦有少数几只在月内公告清盘的发起式基金属于ETF联接基金,如景顺长城国证新能源车电池联接、华安中证电子50联接和银华中证基建联接。
在ETF成立初期流动性不足时,联接基金往往成为其重要的引流工具。但如果目标ETF本身规模小、流动性差、业绩不佳或市场关注度低,联接基金自然很难吸引到资金流入。
整体来看,月内滑向清盘的发起式ETF联接基金,多为“冷门”且业绩表现不佳的指数。
以景顺长城国证新能源车电池联接为例,其目标ETF——电池30ETF,近三年明显出现了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截至6月30日,基金近三年亏损42.21%,而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分别高达30.14%和63.4%。该ETF的机构持有份额也从2022年末至2024年末快速流失了2亿份。
仍有新产品进场
作为管理人投资1000万元即可成立的基金品类,与一般基金产品相比,发起式基金在募集和成立方面更具灵活性,已成为公募机构布局市场的重要工具。
但过去三年来,受到A股持续下行、市场缺乏“赚钱效应”的影响,2亿元的“大考分数线”对于许多发起式基金而言,便显得十分遥远。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日,全市场共有发起式基金2238只(仅统计主代码)。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1102只发起式基金的资产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占比几乎将近半数。
而如从中进一步筛选2022年下半年以来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可以发现这一“迷你化”趋势还在进一步提升。在全市场符合条件的1112只发起式基金中,有834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规模不足2亿元,更有574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
事实上,自公募机构开启降本增效以来,“迷你基”的清盘本身已经趋于常态化。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经超过260只,而对基金管理人而言,由于适时清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浪费,为管理人优化产品矩阵、降低管理成本,非头部基金大厂对于迷你基金护盘的意愿往往也不再执着。
不过进入2025年,在A股市场投资者偏好的持续性回升、新热点的涌现与公募基金改革促动下,新的发起式基金仍在持续涌现。从人工智能到医药、从指数基金到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都能看到发起式基金的身影。
截至7月1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发起式基金已有378只(不同份额分别计算,下同),发行总规模为416.6亿元。而同期1556只公募基金发行总规模5408亿元,超7.7%的发起式基金发行规模占比,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眼下,对于机构是否适合发行发起式基金,一些受访公募人士依然给出了较为积极的答复。“在当下基金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以主动权益为首的公募基金发行遇冷的背景下,发起式基金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整体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设立工具。”华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沪上一家近期发行了发起式基金的公募人士指出,现在监管进一步强调“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风险共担”的导向,发行发起式基金,也是将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捆绑、增强投资者信心态度的重要体现。
“降低募集成立的门槛、强化基金退出机制,其实都是在鼓励基金管理人提升长期投资业绩。”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