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酒深度调整期的持续,分散的酒水流通行业也在发生新变化。
近日,中国酒业流通协会公布的《2025中国酒类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市场低迷正加速酒业流通内部洗牌,烟酒店逐步退出市场,酒业连锁化有望提速。
在业内看来,连锁化将提升行业集中度,有望改变“厂强商弱”的困局,但进程仍待观察。
上半年酒水生意仍未好转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以及晚上7点到9点,北京酒商张平都会上线直播卖酒,这已成为他的固定动作。虽然销量不大,但在他看来“能卖一点是一点。”
作为“酒二代”,张平几年前辞去贸易公司工作,接手父母在北京怀柔的酒类生意,代理多家二线白酒品牌。他负责区域团购和向终端门店铺货,自己也经营一家门店。
2024年酒水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张平也感受到下游动销放缓,团购减量,年销售额整体下滑约三成,而今年的情况也没有太大起色。
张平告诉记者,茅台、五粮液等名酒虽不愁销路,但缺乏一手货源导致利润微薄。2024年以来,包括部分名酒在内的白酒市场出现大面积价格倒挂,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原本作为利润来源的渠道开发产品也动销困难,生意雪上加霜。
2024年,张平关闭了自家门店,同时做起了直播。他算了一笔账,门店年租金十几万,加上人工、水电,总成本25万到30万。门店主要起“脸面”作用,实际零售收入不高,有时候一个月流水都“跑不出几千元”,关店可节省开支。
张平也是行业调整期的一个缩影。多位受访酒商均表示今年生意持续下滑,正采取多种自救措施。
中酒协近日公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下称 2025白酒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50.9%的受访酒企和酒商营业额下滑,59.7%营业利润下滑,行业面临“量价齐跌、费用上升”的困境。
酒业渠道连锁化提速
传统酒商模式发展受阻的同时,酒水流通行业也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2025中国酒类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 报告)显示,在酒类流通业转型的阵痛期,酒类连锁模式却迎来发展机遇。
尽管目前国内酒类渠道连锁化率仍低(2024年底约5%),远低于同期餐饮行业(23%)、饮品行业(49%)和药店(58.5%),但已涌现一批数十亿、上百亿规模的连锁企业,区域市场连锁平台也呈百花齐放之势。
在河南等酒业大省,已出现酒商联盟抱团取暖,试图建立区域非竞争生态,通过联采联销增强渠道话语权,与厂方博弈以降低成本、争夺资源、提升效率。
在接受调研的107家酒类连锁企业中,6家门店数超1000家,19家年收入超10亿。
相比传统酒商的悲观预期,报告显示,近两年59.81%的连锁酒企保持持续向好势头,仅约三成因经济环境及渠道内卷导致营收明显下滑。78%的连锁企业对2025年行业预期向好或持平,63.22%对未来抱有信心,均优于行业整体。
卓鹏战略咨询创始人田卓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所以酒业连锁此前发展较慢,与中国酒业生态的复杂度较高有关。目前酒类连锁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初步形成头部阵营。相比于传统的经销商和夫妻烟酒店,连锁业态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将逐步蚕食烟酒店、团购商份额,未来连锁化率将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电商平台强势进入酒业,多轮补贴大战也加速了这一转变。
酒仙集团创始人郝鸿峰告诉记者,全球零售主流模式是标品引流、定制品盈利。互联网进入后,打穿了标品价格,使该模式更清晰。此前酒厂严格控货使流通模式未受互联网冲击,但如今电商强势入局,白酒正面临3C和化妆品行业曾有的局面,这将加速酒业连锁化进程,因为大连锁品牌在话语权、品牌力和定制产品等方面更具优势。
厂强商弱局面能否改变
一直以来,国内酒水流通渠道呈现“厂强商弱”的局面,这背后既有名酒企业产能方面的因素,也有国内酒水消费市场的特殊性。
酒业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有酒类批发商、运营商和代理商公司15万家,烟酒便利店和百货酒类销售网点500万家。因为中国市场地域广阔,层级分销需求导致酒商数量庞大但集中度低,流通前十企业总规模不足市场10%。
行业繁荣期,“厂强商弱”利于酒厂掌控市场秩序和持续投入。但在深度调整期,酒企向下游压货导致供给过剩,被认为是造成市场乱象的主因之一
随着调整持续和连锁化、集中化趋势显现,流通行业能否摆脱“厂强商弱”格局也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郝鸿峰认为,长远看连锁化提速将重塑国内酒业零售格局,未来将是多家线上电商平台加线下3-5家全国化大型连锁,10家左右区域性连锁,共同占据80%的市场份额。
不过,多位受访酒商对连锁化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忧加入连锁需支付更高装修和采购成本,且受连锁品牌方节制;同时,虽然加盟后能获得更多产品组合,但目前这些产品组合的利润水平仍不尽如人意而缺乏诱惑力。
知趣营销总经理蔡学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酒类流通企业天生缺乏产品定价权,并且作为中间环节,利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流通酒企变成“夹心面包”,一方面要服从厂家的控货政策,另一方面要应对市场的动销,即使抱团取暖,缺乏适当的利益基础,也很难解决连锁加盟的经营能力问题,酒业连锁化的进展仍待观察。
报告显示,品牌酒标品依然是酒类连锁企业的主要经营产品,超过70%的酒类连锁企业自主开发产品占比在20%以下,甚至有11%的企业因体量、资源等情况,没有任何自主开发产品。
田卓鹏认为,提升单店盈利能力是酒业渠道连锁化面临的主要难点,也是下一阶段酒业需要解决的痛点,酒业连锁品牌不能只发挥门店和产品搬运工的功能,而具备线上线下、店内店外的运营互动能力,以及更强的供应链能力。
蔡学飞也认为,未来头部连锁品牌与名酒企合作开发产品、建立深度联盟,以及从单纯销售转向品宣与体验功能,都是流通酒企与厂家共荣共生的有效尝试。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