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环球老虎财经app
继一季度密集增持多家上市公司,利安人寿近日又将水务龙头江南水务持股比例增至5.03%。在银保渠道依赖难解、承保利润薄弱的背景下,这家年轻险企正将重心转向资本市场。
利安人寿加速布局A股。
7月2日晚间,江南水务发布公告称,利安人寿于7月通过集合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110万股。增持完成后,利安人寿持股数量增至约4699.54万股,持股比例达5.03%,对应持仓市值约为2.54亿元。
对于此次举牌目的,利安人寿表示,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认可,属于长期投资行为。
举牌江南水务,是利安人寿近期持续扩张A股投资版图的缩影。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利安人寿大举增持A股资产,已出现在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包括常熟银行、中山公用、苏盐井神、华光环能等。截至一季度末,其持股市值跃升至约12.49亿元,较2024年末的2.01亿元大幅增长。
事实上,当前利安人寿正值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成立仅6年便实现保费收入破百亿的年轻险企,该公司长期高度依赖银保渠道。2024年,其银保渠道业务占比高达73.43%;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仍维持在73.93%。
然而,银保渠道虽能快速做大规模,却也挤压了公司利润空间。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利安人寿保费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193.88亿元、220.16亿元和244.5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却表现低迷,分别为-27.57亿元、0.39亿元和0.48亿元。
险资“围猎”江南水务
江南水务再获险资举牌。
近日,江南水务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股东利安人寿出具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截至目前,利安人寿已持有公司股份4699.54万股,占总股本的5.03%。
据悉,此次权益变动是利安人寿基于自身配置需求及江南水务的配置价值进行的长期投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利安人寿持续增持江南水务:1月、2月、7月分别增持288.38万股、59.26万股、110万股,增持均价分别为5.43元、5.25元、5.32元,合计增持金额达2462.22万元。
此外,利安人寿表示,本次权益变动后,未来12个月内,在符合并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不排除继续增加江南水务股份的可能性。
事实上,江南水务并非首次受到险资青睐。除利安人寿外,2024年5月长城人寿也曾举牌该公司。据公告披露,当时长城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33.6万股后,持股数量达4676.17万股,持股比例突破5%,触及举牌线。
举牌后,长城人寿仍持续增持。2024年6月、8月、9月,其持股比例逐步升至5.21%、6%、6.28%;截至今年3月底,长城人寿累计持有江南水务5964.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38%。
屡次被险资举牌的江南水务,究竟有何吸引力?
据了解,险企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权益类资产多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会提高险企当期损益的波动性。
不过,当持股比例达到举牌线后,险企持股可采用权益法核算并纳入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股息分红计入投资收益,而股票市值波动不会影响当期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江阴国资控股的公用事业上市公司,江南水务主营业务为自来水制售、排水及相关水处理业务,同时经营工程业务。
从经营表现看,公司净利润自2019年起已连续六年正增长。2024年末,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12.39%;归母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24.31%。
在此基础上,江南水务保持着稳定的分红力度。2024年,公司两次分红共计1.22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30.24%;上市以来累计派现达10.35亿元。
除主营业务外,2024年江南水务还通过增持江阴银行可转债并转股成为其股东,投资金额5.98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江南水务直接持有江阴银行1.42亿股,持股比例5.76%,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按权益法核算,2024年其投资江阴银行的收益达1.17亿元。
因此,利安人寿此时举牌江南水务,有望在未来获得稳定的高股利,从而平滑利润波动。
业绩靠投资拉动
举牌江南水务,只是近年来利安人寿扩张投资版图的一个缩影。
2024年11月,利安人寿以每股均价6.4142港元增持深圳国际股份50万股。增持后,其持股数量约为1.21亿股,持股比例从4.98%升至5%,构成举牌。以当前股价计算,利安人寿持股市值约为9.32亿港元。
进入2025年,利安人寿继续大手笔增持A股资产。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利安人寿共跻身7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包括常熟银行、中山公用、苏盐井神、华光环能、江苏国泰、凤凰传媒及江南水务,持股市值约12.49亿元;而2024年末,该公司仅现身3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持股市值仅2.01亿元。
具体来看,除江南水务外,2025年一季度利安人寿还增持中山公用3780万股,持股比例从0.45%大幅跃升至3.02%;增持华光环能613.3万股,持股比例从0.51%升至1.15%。
此外,2024年年报数据也体现出利安人寿的持续增持态势。2024年末,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530.48亿元增至819.44亿元,增长288.96亿元。其中,股票资产从2023年末的9.75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33.64亿元,增幅高达245.03%。
权益投资规模的扩大,叠加2024年A股行情的助力,利安人寿也享受到了更多资本市场红利。
数据显示,2024年利安人寿实现投资收益51.16亿元,同比增长18.08%,对总营收的贡献占比约为17.19%。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贡献2.71亿元收益,而2023年该项为亏损7.24亿元;同时,利安人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由2023年的-1.18亿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的-96.73万元。
或受此影响,2024年利安人寿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7.66亿元、0.4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26%、23.07%。
2025年一季度,利安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25.45亿元,同比下滑4.21%;净利润514.24万元,同比增长54.89%。其中,投资收益13.45亿元,同比增长11.80%。
不过,投资业务具有“看天吃饭”的特征,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资本市场出现不利变化,就会影响收益及公司净利润。
比如2022年,利安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93.88亿元,同比增长6.60%,但投资收益从35.45亿元缩减至14.69亿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8.20亿元损失,较此前下滑近21.13亿元。
偿付能力报告也显示,2022年,利安人寿当年累计净资产收益率为-46.74%,总资产收益率为-3.50%,综合投资收益率仅有0.64%。
受此影响,利安人寿净亏损高达27.57亿元,成为当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的“亏损王”。
转型迫在眉睫
过度依赖投资收益,折射出利安人寿承保端的经营压力。
从保险业务收入来看,自成立以来,利安人寿的业务规模一路高歌猛进,成立第6年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破百亿,并在2023年一举突破200亿大关。
具体而言,利安人寿保险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银保渠道的助力。2024年四个季度,该公司银保渠道业务占比分别为76.64%、67.42%、67.96%、77.38%。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仍维持在73.93%。
虽然银保渠道能够快速带来保费规模,但过度依赖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报行合一”政策深化周期中,监管层通过穿透式管控手续费等中间成本,倒逼行业重估渠道结构,这也给依赖银保渠道的利安人寿带来了压力。
除了渠道改革不及预期外,利安人寿的产品转型也较为缓慢。
以2024年为例,其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产品中,高达四款是终身寿险,仅有一款名为利安清源两全保险(分红型)。这四款传统险产品去年共计录得129.06亿元的保费收入,约占总保费收入的52.77%。
对银保渠道以及传统险产品的依赖,也使得利安人寿的盈利水平仍然较低。例如在2024年,受前期产品集中满期给付的影响,赔付支出大幅飙升207.79%至100.80亿元,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也从44.36亿元飙升至125.89亿元,直接侵蚀了公司利润空间。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利安人寿保费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193.88亿元、220.16亿元和244.57亿元,但同期归母净利润却表现低迷,分别为-27.57亿元、0.39亿元和0.48亿元。
在偿付能力方面,利安人寿资本充足水平存在较大波动,稳定性仍有待增强。
2022年,该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降至158.44%和79.22%,接近监管红线。此后,该公司通过多笔增资实现阶段性修复,至2024年两项指标分别回升至269.52%和173.83%。
然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再次回落,降至238.57%和146.44%。预计第二季度末,这两项指标将继续下降至222.86%和135.56%。
综上,利安人寿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公司如何破局将成为未来最大的看点。
责任编辑丨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