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华夏时报
险资扫货式举牌成为2025年资本市场最强劲的资金流。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保险资金年内举牌次数已达19次,对比去年20次的举牌总量,今年仅用半年时间便几乎追平。银行股与公用事业板块成为主战场,钢铁等周期行业的龙头也悄然进入视野。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今年险资举牌潮中,资金大规模“南下”港股。在政策持续加持与高息股强劲吸引下,险资年内14次举牌港股上市公司。来自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99家保险公司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市场,总规模达7622亿元,并录得15%的平均收益率,港股正成为险资获取超额回报的“掘金地”。
“险资举牌行为是保险资产负债再平衡、长期资金价值投资的体现。”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7月7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险资在强化收益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估值、安全边际、退出机制与合规边界的审慎评估,尤其中小险企更需在“风险偏好、负债特征、投研能力”三者之间形成稳健的匹配体系。
险资举牌潮涌
7月第一周,就已有两家上市公司接连被险资举牌。7月4日,华菱钢铁一则公告搅动资本市场——信泰人寿持股比例悄然越过5%举牌红线。
信泰人寿从今年1月开始悄然吸筹,3月突然发力买入1.34亿股,4月再加仓1.76亿股。七个月持续操作后,最终通过7月增持的69万股达成举牌线。
不过,钢铁、煤炭等强周期行业通常价格波动较大、经营稳定性弱,与险资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但朱俊生认为,险资对这类行业的配置并非全局性,而是战术性、结构性参与。险资关注的是个别行业龙头,如华菱钢铁、兖矿能源等具有低估值、高分红、现金流强、行业集中度提升特征的个股。这类企业即使处于周期行业,但其财务稳健性和利润分配能力较强,有望提供短中期稳定回报。
“部分险企特别是中小险企,负债端结构本身以中短期为主,允许适度参与周期波段性机会。”朱俊生指出,从长期角度看,险资并非完全排斥周期行业,而是回避高波动、高不确定性个股。真正的冲突不在于“行业”而在于是否具备长期稳定分红与治理结构改善潜力。
另一家被举牌的上市公司是江南水务,其发布公告称,利安人寿通过集合竞价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达到4699.5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3%,构成举牌。
江南水务在公告中表示,利安人寿本次权益变动是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配置需求以及公司配置价值进行的长期投资。不排除利安人寿未来12个月内在符合遵守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上市公司股份之可能性。
这已是江南水务第二次被险资举牌。去年5月,长城人寿就已持股5.0001%,今年一季度,长城人寿继续增持江南水务,持股比例达到6.38%,为后者第三大股东。
险资举牌已呈现燎原之势。2025年1月平安人寿举牌邮储银行H股和招商银行H股拉开序幕;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长城人寿接连举牌中国水务、大唐新能源;中国人寿、中邮人寿相继入局……密集举牌潮席卷而来。
险资跑步入市背后,是资产荒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经济下行阶段,保险公司找到合适的投资标并不容易,而上市公司股权则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之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无风险利率不断下行,而银行等金融股具有稳定的高分红,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险资来说具有较大吸引力。”
朱俊生亦向本报记者指出,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险资面临较大资产久期与收益匹配压力,举牌优质上市公司成为其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的重要手段。并且,权益投资政策放松,险资权益配置意愿增强。
的确,监管政策松绑打开了资金闸门。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简化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权益类资产比例的对应档位标准,将部分档位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上调5%。调整后,险资可更灵活配置权益类资产。据国信证券测算,这项政策有望带来1.5万亿元增量资金。
会计准则切换则是隐形推手。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险资通过举牌将股票计入FVOCI(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能有效减少利润波动。华泰证券分析指出,当前举牌可分为“集中持股式”和“长股投式”两类,前者重视股息收益,后者侧重ROE稳定性。
银行股仍是险资举牌的绝对核心。在今年19次举牌中,9次涉及银行板块,招商银行成为唯一被三次举牌的上市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无锡银行、杭州银行等均获险资重金加持。
银行股受宠的逻辑清晰可见。国有大行平均股息率超5%,远超保险产品2%~2.5%的保证利率,且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市值大流动性好便于大资金进出。
“银行股当前具有稳定分红和低波动特点,兼具‘股权投资’和‘类债券资产’双重优势,较好匹配险资的负债特征与稳健偏好。”朱俊生如是说道。
银保协同的想象空间同样诱人。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后明确表示,将通过股权纽带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发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投资杭州银行,新华保险可以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种产融结合的布局,使银行股不仅是财务投资标的,更成为战略协同支点。
值得关注的是,险资配置方向正从银行向外扩散。钢铁行业龙头华菱钢铁被举牌,标志着险资开始关注低估值周期股。信泰人寿在解释举牌动机时强调:“基于对华菱钢铁发展前景的看好及其价值的认可。拟通过本次增持提升对华菱钢铁的影响力,支持华菱钢铁做强做优,并分享华菱钢铁未来发展的长期红利。”
港股成为主要战场
险资举牌潮中,港股成为重要战场,2025年19次举牌中有14次涉及港股。来自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有99家保险公司开展港股通业务,投资于港股通余额规模为7622亿元人民币。港股通平均财务收益率约为15%,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港股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一方面,金融、能源板块股息率普遍高于A股,H股较A股存在显著折价。中泰证券分析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平安FVOCI权益类工具贡献综合收益率浮盈达205.29亿元,主要得益于持仓的港股红利板块涨幅。
“港股市场估值优势更突出,港股通机制便利。港股银行股估值更低、流动性尚可,叠加港股通机制日趋成熟、结算机制便利,吸引险资南下配置。”朱俊生说道。
另一方面,香港市场的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陆续落地。在美元走弱背景下,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判断:“港股或迎跨市场资金潮涌,结构性机遇凸显。”从港股上半年市场表现来看,尽管受地缘冲突、关税政策等高风险因素持续影响,但港股仍凭借20%的涨幅,位列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榜首。
面对汹涌举牌潮,风险管理始终是生命线。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提醒称,“险资的举牌也要特别关注风险。”他建议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的考虑,秉承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科学决策股票的配置比例和仓位。同时审慎选择举牌标的,优先考虑过往分红稳定,公司基本面向好,长期升值潜力大的股票,避免短期炒作的题材,并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朱俊生亦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中小险企在举牌过程中应格外审慎,因其可能面临三类风险,一是资产流动性风险。举牌意味着持股比例上升,可能触发长期锁仓和退出困难;一旦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或企业经营恶化,将加大退出压力。因此,建议建立动态止盈止损机制、控制单一资产占比上限、避免过于集中持股。
“二是估值与收益匹配风险。举牌后需长期持有,对估值的判断需要更加审慎;若高位举牌、后续估值回归,将侵蚀整体投资收益。”因此,朱俊生建议,中小险企强化基本面研究与估值监控,采用“分批建仓+滚动配置”策略,维持主动风险管理。
“三是合规与信息披露风险。”朱俊生表示,中小险企在资金动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更易触及监管红线;若举牌后涉入公司治理,容易引发监管层“非主业投资”质疑。因此,需要明确举牌目的,即财务性还是战略性,提前与监管沟通,做好信息披露合规性审查,避免触发监管关注。
部分险资已显露谨慎姿态。例如,瑞众人寿在今年3月举牌中信银行H股后,又于6月减持部分股票,将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的4.99%。中国平安及其资管公司去年12月曾同日两次举牌建设银行H股,但持有数月后,也均在今年5月减持,将各自持股比例降至4.99%。这种操作上的分化反映了险资在资产选择上日趋理性。
在王国军看来,未来险资举牌的风格可能会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将更加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银行、保险等金融股仍将是险资关注的重点领域,化工股、科技股也有很高的预期。